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本文是Bruce Bayer针对上次推送的那篇关于马克斯寿的介绍的评论文章,


在您阅读之前敬请注意:

本文作者可能会针对Gerhard Marx的马克斯寿介绍文章中的具体语句与图片进行质疑、增补、证伪等,两篇文章所提到的差异之处也请各位读者理性看待。

本文中文本分为三个来源,分别是:

来自Bruce Bayer的评论正文

来自Gerhard Marx的原文引用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

本文中的Haworthia marxii一律翻译为”马克斯寿“,其余物种名保留其原文,并在之后用括号备注一个接受程度较高的中文译名,类似这样:H. emelyae(白银寿)。

对可能给您带来的阅读困扰表示抱歉。


原作者Bruce Bayer

下面正文开始:

原先我在划分马克斯寿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各种因素,最后还是为了和其它物种取得统一性而没有将其独立成一个种。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贝爷在HR中将马克斯寿划归到了H. bayeri(贝叶寿)之中,从第39页的产地信息记录可以看出其中有一条与马克斯寿产地一致:

“3321(Ladismith):Rooinek Pass (-BB), Venter sn. (NBG). ” 

对应的点就是白点密集区域坐上的那个蓝点。这张图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出现过。)

0-655
【图片来自HRp39,原图为贝叶寿的原产地示意图】

疑点之一在于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陈述:

“在马克斯寿产地Rooinek Pass 以北10千米的Viskuil地区可以找到模式的H. archeri(蓝菊),编号JDV 89/62。”

我曾经在考察H. archeri(蓝菊)的原产地时也注意到了JDV 89/62这个编号,但并不是在Viskuil而是在Ghaapkop以及Baviaans Station,这两个地点位于Viskuil以东,距离只有几英里。而且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出现了

“H. archeri var. dimorpha”

这样的名字。我记得 Marx先生曾经同意我的“archeri(蓝菊)是H. marumiana(山地瓦苇)下的一个变种“之观点,为何此处如此不自洽?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在上一篇的此处标记中文名时我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虽然只出现了一次。所以我在上一篇的此处注释“在MBB分类系统中的名字是Haworthia marumiana var. dimorpha 胶叶卷“,可能是Gerhard Marx 的笔误。)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编号为PVB1405的H. archeri(蓝菊),原文如下:

还有马克斯寿与H. archeri(蓝菊)- H. nortieri(黄花瓦苇)自然杂交种的比较:这是一个Peter Bruyns 收藏的植株(PVB 1405),可以看出它和H. archeri(蓝菊)有许多相似之处,采集地距离Rooinek Pass仅20千米。目前我不能对这种被林雅彦命名为H. nudata的H. archeri(蓝菊)进行进一步的产地标定,因为这一带的H. archeri(蓝菊)种群数量十分多。“

关于这个H. archeri(蓝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的HR也收录了这个编号瓦苇的照片,而且由于其十分稀少,Peter Bruyns 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PVB1405的人工栽培植株的唯一持有人。至于其“相似之处“,大家随意感受下:

0-15

【图片来自HRp104,作为H. archeri(蓝菊)的无刺个体而被特别收录】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附上原文中使用过的一张标准H. archeri(蓝菊)的照片供大家对比:)

0-16
【图片来自GM,已裁剪】

关于PVB1405的具体产地标定,它在我这里的产地记录是“Laingsburg四点钟方向40千米”,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一点我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到过瓦苇花期差异以及自然杂交种,原文如下:

“在这个马克斯寿、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 共同生长的地方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这三个种的瓦苇花期是错开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三者之前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还是个问号。但在目前,并没有发现任何马克斯寿与另外两种的野外杂交植株。“

在我之前的关于自然杂交种的研究中,也曾注意到了父母本花期这一影响因素,严格来说H. wittebergensis(威特草)和H. arachnoidea(A种钢丝球)的花期并不是“完全错开”,而是”不完全重叠“,这种花期关系的自然杂交种并不罕见,大概举几个例子:

Retusa正寿) / mirabilis(剑寿),

Mutica(西山寿) / mirabilis(剑寿),

Floribunda(F种草苇) / pygmaea(磨面寿)

Floribunda(F种草苇) / Retusa(正寿)

Herbacea(姬绫锦) / reticulata(网纹草)

这五组名字的顺序有其意义:分隔左侧的瓦苇的花期可以跨季节而右侧的花期局限于一个单一季节。这几组瓦苇的自然杂交种都是特征比较明显易于辨认的。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仅对于瓦苇来说,存在产地重叠而花期完全错开的情况概率是十分小的,所以瓦苇的自然杂交种应该是十分普遍存在于原产地。相信各位种植者们即使特意留意瓦苇原始种也并不经常见到自然杂交种,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自然杂交种被划归到了一个已有名字的类群之下,还有很大一部分被直接命名称为一个新的类群,举个例子:H.maculata var. intermedia(绿麦克菊)就是H.maculata(麦克菊)与H. notabilis(丰明殿)自然杂交而来,其名字” intermedia”也含有“两者之间”的含义,详情您可以返回页面顶端右上角点击“Eutopia”按钮>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向下翻动查看文章《从岩兰到长毛狗——浅谈瓦苇的自然杂交种 》。最后一部分“自然杂交种“的认定是复杂而谨慎的,在贝爷的HR成书之前,被这样认定存在自然杂交种的组合并不多,也都收录进了书中:

0-17

【图片来自HRp6,其顺序可能不遵从上文提到的排列规律】

大概翻译一下:

0-17
【图片来自杨区区】

我之前找到了贝爷第一个列表中的Retusa(正寿) / mirabilis(剑寿)的植株照片,大家随意感受下:)

0-656

【MBB8003,图片来自HU】

0-659
【MBB8004,图片来自HU】

0-658
【MBB8007,图片来自HU】

文中所提出的Montagu地区和Rooinek Pass地区的H. mirabilis(剑寿) 产地差异问题现在已经无法实地查证,因为这些地方的H. mirabilis(剑寿) 已经基本上被来自PienaarskloofDam的新种群所取代。关于这一点变动我确信无疑。


最后来谈谈花形态特征,两个物种之间花器官的异同点与营养器官的异同点显然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瓦苇这种花比较小的植物中,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再加上各种杂交种使得花器结构差异变得不再明显。所以我们在公布花器官差异之前尤其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以及研究。原文中所配上的这些图片实际上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0-657
【图片来自GM,三种瓦苇的花形态比较:左马克斯寿、中H. emelyae(白银寿)、右H. bayeri(贝叶寿)】

(来自杨区区的注释:众所周知贝爷之前并不注重瓦苇的花器结构特征,遇见新的瓦苇也是直接观察营养器官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类,直到遇到了H,bobii(长毛狗)。将H,bobii(长毛狗)从H.major(美吉)改到H.mirabilis(剑寿)下作为一个变种的决定性证据就是花器结构,而指出这一点的就是Gerhard Marx,详见历史文章《从岩兰到长毛狗——浅谈瓦苇的自然杂交种 》。从此之后贝爷进行了大量的花器结构研究,而且在一般的文章中若是介绍一个新的种群,必对其所有花进行正面侧面两种视图的特写,即使花苞也不放过。照片拍多少发多少不惮其烦十分严谨——但并没有符合这些图片篇幅的详尽分析使得大部分并未接受过详尽系统植物学学习的普通读者并不能自行归纳出其中的内在规律甚至分类依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