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Astroloba bullulata (炎之塔),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属名,一般译作松塔掌属。分类上的等级与瓦苇属、脂麻掌属同级。所以虽然样子和瓦苇属的硬叶瓦苇类很像,但并不是硬叶。Astroloba的词义可以解释为“星状裂开的花冠”,它的花形态与硬叶瓦苇的花形态相近,所以近些年也有些学者提出了将松塔掌属划分到瓦苇属之下的想法。本属植物生长缓慢,侧芽出得较晚,但在原产地的松塔掌几乎都是丛生的。
在此附上仙人堡主所整理的松塔掌属的种名:
Astroloba bullulata ( Jacq. ) Uitew. 1947
Astroloba congesta (Salm-Dyck) Uitew.1947
Astroloba corrugata N.L.Mey. et Gideon F.Sm.1998
Astroloba foliolosa (Haw.) Uitew.1947
Astroloba herrei Uitew.1948 ex Uitew. 1950
Astroloba spiralis (L.) Uitew. 1947
Astroloba sp. = aspera (Haw.) Uitew. 1947(未被确认)
(目前资料还不太全所以本文并不会谈到所有种)
下面是一些花器结构以及果实的对比:
【Astroloba corrugata(科盖塔),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Karoopixie】
【Astroloba rubriflor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 Gawie】
【左一左二:H. arachnoidea var. nigricans MBB6882;左三:H. decipiens var. pringlei MBB6855;左四:H. arachnoidea var. scabrispina MBB6486;左五:H. decipiens var. pringlei MBB6582;左六:H. cooperi var. gordoniana JDV96/92,图片来自HU】
【Astroloba foliolos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Nicky vB】
【均为H. mirabilis,编号分别为左:MBB6651;中MBB7163;右MBB7778,图片来自HU】
Astroloba bullulata
这个种一般译作“炎之塔“,算是松塔掌属中最著名的一个种。特征是叶片背面的白斑。产地分布比较广泛:大卡鲁地区几乎都有分布。
炎之塔的叶序非常有特点,植株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可以形成非常规则的叶片排列,大概像是这样:
【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Ansie Fourie】
【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图片来自DPWF】
一些种植者表示炎之塔的叶片排列接近十字型,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植株都如此,这并不是分辨该物种的决定性特征。
目前的植物名录上面均没有记录炎之塔存在变种或者亚种,但是我们的老朋友Gerhard Marx提出了一个写作Astroloba bullulata 'gracile'的名字,原产于Laingsburg以南Viskuil以及Varsbokkraal地区的炎之塔在体型上相较于其余产地的种群更加瘦长,叶背面的白色斑点也有转变为白色疣点的趋势,植株肌色更红更加适合“炎之塔“这个名字,不过这好像和产地环境有关。至于其算是亚种还是变种则没有界定,所以在此用引号表示。
杨区区认为,这个产区的炎之塔是普通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与普通Astroloba corrugata(科盖塔)的过渡种,这一点从叶片背面的斑块疣点化特征不难看出。
【Astroloba bullulata 'gracile',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 bullulata 'gracile',图片来自DPWF】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就是松塔掌属几乎唯一的“园艺种”“白肌赤耳“,日本一个多肉植物协会给出了“Astroloba Gintsuno”这样的名字,但如同”克里克特寿“一样,是个不正规的名字,或者说是个园艺名。不正规到除了他们以外没人用这个名字的程度。根据日方给出的描述,“Astroloba Gintsuno”的叶展可以达到8-9厘米,产地与一般炎之塔产地略有差异,其余特征则炎之塔相同。但从Gerhard Marx的产地参访记录看来,与其他松塔掌的株幅差异确实存在,不过并不是普遍特征,差异程度也较小。叶展达到9厘米以上的只有林雅彦棚中的几株而已。
杨区区认为,既然目前“Astroloba Gintsuno”这个名字是不被接受的那还是叫他们“白肌赤耳“比较恰当,若被接受,将其划归到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的可能性也相当大。从过渡种的角度进行解释,“白肌赤耳”可能是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与Astroloba rubriflora的过渡种。
【来自林雅彦的“白肌赤耳“,株幅达到了9厘米,图片来自DPWF】
【来自GerhardMarx的产地考察结果,左边是日方认定的“Astroloba Gintsuno“(采集于PrinceAlbert),右边是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图片来自DPWF】
另外还有个叫做“Astroloba halii”的松塔掌,这个目前不被接受的名字在一些百科中被归到了炎之塔下面,在此仍然惯例以引号相称,它表示了几个产地位于Swartberg以北的松塔掌种群,与一般的炎之塔不同,其背面具有条带状的深色斑纹,叶缘也一般表现深色,植株较一般炎之塔更矮一些,但叶展更大,总体来说十分容易分辨。
【“Astroloba halii”,图片来自DPWF,摄影师GerhardMarx,拍摄于Vleiland】
【“Astroloba halii”,图片来自DPWF,摄影师GerhardMarx,拍摄于Vleiland】
Astroloba herrei
这个种一般译为“白夜之塔”,特点是叶尖十分锐利,而且肌色偏白(译名来源?),叶背面有深绿色条状斑块。和Astroloba spiralis(螺旋松塔掌)长得比较像,两者区别在于产地不同。螺旋松塔掌在Swartberg以南,而白夜之塔在Swartberg以北。
【Astroloba herrei,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 herrei,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 smutsiana
这个名字对应的就是文章开头所引用的八个种名种最后一个
“Astroloba sp. = aspera (Haw.) Uitew. 1947(未被确认)”
另外这个名字中括号里面的“Haw.”指的并不是瓦苇属而是建立瓦苇属的Haworth博士。Astroloba smutsiana在将来很有可能作为Astroloba spiralis(螺旋松塔掌)的一个变种或亚种存在,它与螺旋松塔掌的区别仅在于叶尖的颜色Astroloba smutsiana更深一些,以及产地区别:Astroloba smutsiana分布于Barrydale以东。
【Astroloba smutsiana,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 smutsiana,图片来自DPWF】
Astroloba spiralis
一般称作“螺旋松塔掌”,之前出场过多次。同炎之塔一样,螺旋松塔掌的叶片排列也十分有特点,同时也不绝对。
【Astroloba spiralis,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 Ansie Fourie】
【Astroloba spiralis,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outramps】
Astroloba corrugata
可以译作“科盖塔”,与同属其它松塔掌形态差异甚大。肌色偏黄,叶片骤尖,叶展较小,叶背面具有刺状疣点,总体来说十分容易进行区分。产地信息方面资料不详,上面那个螺旋松塔掌也是一样,没说的都是不详。
【Astroloba corrugat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Karoopixie】
【Astroloba corrugata的花形态特征,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Karoopixie】
下拉浏览更多图片:
【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 Andrew Hankey】
【Astroloba foliolos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adriaan_grobler】
【Astroloba rubriflor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Karoopixie】
【Astroloba corrugata,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Tony Rebelo】
【Astroloba bullulata(炎之塔),图片来自DPWF】
资料及部分素材来源:
succulents-castle.com
soilandroots.com
theplantlist.org
ispotnature.org
wikipedia.org
haworthiaupdates.org
特别感谢:
小超
中国硬叶十二卷协会
评论(1)
Your style is really unique in comparison to other people I've read stuff from. Many thanks for posting when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Guess I'll just bookmark thi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