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Haemanthus血莲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可译作眉毛刷、网球花、虎耳草、牛舌兰。野生血莲在南非和纳米比亚均有分布。根茎短缩成扁球形,具节,微毒。叶肉质肥厚,常绿全缘,先端舌状,具微绒毛,主脉两侧各有侧脉6-8条,横行细脉排列较密而偏斜。花茎直立,实心,稍扁平,先叶抽出,淡绿色或有红斑;伞形花序具多花,排列稠密,下有佛焰苞状总苞1轮,总苞片3至多枚;花红色或白色。花被管圆筒状,长6~12mm;花被裂片线形,长约为花被管的2倍;雄蕊着生于花被管喉部,长于花被裂片或有时伸出很长。花丝丝状,红色,花药黄色较小,长圆形,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球形,3室或开花期退化为1室,花柱丝状,柱头不裂或微3裂。浆果球形或长圆形,鲜红色;种子球形,暗灰褐色。
【H. coccineus的伞形花序,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Lyn Edwards】
【H. barkerae的果实及种子,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Michael Mace】
Haemanthus血莲属于1753年由林奈大神亲手建立,其属名是haima与anthos两词的组合,希腊辞源为αίμα和ανθος,直译过来就是“血色的花朵(blood flower)”。1838年发过植物学家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创立了一个新属Leucodesmis,并将之前归在血莲属的H. pubescens(下面有图)归入Leucodesmis属;H. coccineus 归入Perihema属;H. carneus归入Serena属。另外英国植物学家Richard Anthony Salisbury (1761–1829)在他1866年才出版的遗作 'Genera of Plants'中,也对血莲属的分类进行了一些调整。
【H. pubescens,种名与瓦苇属毛岩兰相同(缩写也相同),意为“长有细毛的”,图片来自PBS,摄影师Jacob Uluwehi Knecht】
血莲属能找到的最早图像纪录是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于1798年在Schönbrunn植物园中绘制的手绘稿。第一次对血莲属属内物种进行详细描述、分析的论文是1896年刊登在期刊Flora Capensis上,作者是John Gilbert Baker;1976年Friis与Norda将六个物种划分至Scadoxus属(火球花属);至1984年,Deidré Snijman的血莲属内含21种的分类方式才奠定下目前血莲分类的基础框架。
【H. coccineus,图片来自wikipedia,画师Nikolaus Josephvon Jacquin 1798】
【H. albiflos,图片来自wikipedia,画师NikolausJoseph von Jacquin 1798】
H.coccineus
H.coccineus(全名Haemanthus coccineus L.) 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血莲,种名“coccineus”的拉丁文辞源直译是“红色的”,或许这种血莲可以译成“绯红血莲”。
【H. cocci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Nhu Nguyen,拍摄于 UC Botanical Garden】
H.coccineus的产地均分布于冬季降雨地区,从纳马夸兰到纳米比亚,最东端可以到达东开普地区的Keiskamma河,产地的H. coc cineus主要生长在沿海的砾岩缓坡上。由于其产地范围较大并且气候多样,H. coccineus种内存在许多变化,类似瓦苇的编号,比如其花葶可能全红,也可能是具有红色斑点;血莲属标志性的叶背面基部深色斑块的形状也有从点状到条状的变化。在原产地这种血莲的花期是每年的秋季,在尚未长出叶片的时候它的花与H. sanguineus的极像,导致分辨困难,虽然叶片差异甚大。同其他南非球根植物相似,H. coccineus的种植要点就是休眠季保持干燥,生长季充足给水,同时保证较强的光照即可。
【H. coccineus的产地分布,图片来自wikipedia】
【H. cocci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Nhu Nguyen】
【H. coccineus的果实,图片来自PBS,摄影师Cameron McMaster】
【H. coccineus的球根,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Pontus Wallstén】
【株幅巨大的H. cocci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Jacob Uluwehi Knecht】
H.sanguineus
H.sanguineus(全名Haemanthus sanguineus Jacq.),一般被称为“巨叶血莲”,在非洲的当地语言中被称为“Maart Blom”,意为“三月的花朵”。它和下面即将介绍的H. nortieri(象耳血莲)是血莲属两个叶宽最大的种。这两种的叶片均有竖棱,但据说巨叶血莲的竖棱更普遍一些,巨叶血莲的叶背面基部没有深色的斑点。而且巨叶和象耳的最大区别在于巨叶血莲的叶片平展于地面,象耳血莲的叶片直立。花器结构特征与H. coccineus十分像,花被颜色红至粉红,花葶深红。
【H. sangui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Cameron McMaster】
【H. sanguineus的果实,图片来自DPWF】
【H. sanguineus的花序,图片来自DPWF】
H. nortieri
H. nortieri(全名Haemanthus nortieri Isaac),是上文提到的“象耳血莲”,这是血莲属分布范围最小、最珍稀的物种。与文中所介绍的其它血莲不同,象耳血莲的叶片在恢复生长时只有一片叶子而且叶面革质感较强。叶背面基部颜色逐渐加深,没有斑块。
【原产地的H. nortieri,图片来自PBS,摄影师Rachel Saunders】
【幼年H. nortieri的叶背,图片来自PBS,摄影师Jacob Uluwehi Knecht】
【H. nortieri的花序,图片来自PBS,摄影师Jacob UluwehiKnecht】
H.namaquensis
H.namaquensis(全名Haemanthusnamaquensis R.A. Dyer),可以译作“纳马夸兰血莲”,属内目前仅有的两种波叶血莲之一,资料较少,仅分布于纳马夸兰地区。
【H. namaquensis,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Alan Horstmann】
【幼年H. namaquensis的叶背,图片来自PBS,摄影师Jacob Uluwehi Knecht】
【H. namaquensis的花序,图片来自PBS,摄影师Jacob Uluwehi Knecht】
H.crispus
H. crispus(全名Haemanthus crispus Snijman),常见称呼是“波叶血莲”,同样分布于纳马夸兰一带。H. crispus是目前血莲属种最小型的,成株单叶长度大概在15厘米左右,叶缘红边十分明显,花葶一般较短,原产地的结实率远低于其它种,叶背面有深色斑块。种内差异体现在株型和叶缘卷曲程度等方面。
【H. crispus的产地分布,图片来自wikipedia】
【H. crispus,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Nick Helme】
【H. crispus的花序,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Alessandro Marinello】
下拉浏览更多图片
【H. amarylloide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Alan Horstmann】
【H. car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Nhu Nguyen】
【H. deformi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Mary Sue Ittner】
【H. unifoliat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 Jacob Uluwehi Knecht】l
【H. crisp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Mary Sue Ittner】
【H. namaquensis,图片来自SANBI,摄影师Florent Grenier】
【H. sanguineus,图片来自PBS,摄影师Nicky vB】
评论(1)
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