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Opuntioideaeof Peru - an overview

TephrocactusStudy Group (the 'TSG Journal'), December 2011, Vol. 17, No. 4, pages 47-51, 54-56 and 60, March 2012, Vol. 18, No. 1, pages 3-7, 11 and 15.

原作:Paul Hoxey

摄影:Paul Hoxey

翻译:杨区区


在2011年5月8日的TSG研讨会上,我介绍了一些分布在秘鲁的团扇类仙人掌类群成员,随后Alan Hill希望我总结一下文本,发到TSG的在线期刊上。我沿用了New Cactus Lexicon的仙人掌分类体系,在讨论中涉及了五个属,总结时扩充到了六个属,以使其完整。两个外来物种也包含在内,尽管这是由人类引发的物种传播,但这两个物种的引入推测是发生于前哥伦布时代,距今已有数个世纪之久。

本文将要包含的类群可以归纳在下表中:

(译注:本文将包含下表中前四行的类群)

640-334

OPUNTIA(团扇属)

本文中的团扇属植物,将仅包含扁平茎节的物种。秘鲁不是团扇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地,主要分布地是北美。秘鲁发现了四种团扇属植物,其中一个是外来物种。

Opuntia ficus-indica

O. ficus-indica是一个被驯化的物种,(可能)起源于墨西哥,在美洲地区广泛种植,秘鲁也当然被包含在内。O. ficus-indica的茎节扁平,直立,株型高大,可以在分布地长成灌木的形态(如图1)。刺型变化很大,从无刺到多枚较为强健的白色中刺均有表现,花通常黄色。O. ficus-indica的果实去皮之后可以食用,被当地人称为“金枪鱼”,菜市场和街头摊贩均有销售。作为胭脂虫的寄主植物,O. ficus-indica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也被大规模人工栽培(如图2,3)。Arequipa附近的La Joya村,很多广告商收购胭脂虫作为红色染料。O. ficus-indica被引入秘鲁的时间非常早,可能归因于前哥伦布时代秘鲁和墨西哥的贸易活动。很多O. ficus-indica居群位于村落附近,远离村落的居群较少,分布有较强的人类影响的痕迹。这些远离村落的居群可能代表了前哥伦布时代曾经有人居住,以O. ficus-indica的适应能力和秘鲁的环境,它们可以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自行繁殖。

640-2303

【▲图1,O. ficus-indica PH640.06. 13-2726.拍摄于Rio Rupac,Ancash,海拔2340米】

640-2304

【▲图2,O. ficus-indica PH950A.01 21-1753. 拍摄于La Joya,Arequipa,海拔1660米】

640-2305

【▲图3,被侵染了胭脂虫的O. ficus-indica PH950A.01 21-1753. 拍摄于La Joya,Arequipa,海拔1660米】

Opuntia inaequilateralis

跟随着Ritter在秘鲁考察的脚步,我对我找到的这株单独的团扇进行了定种。当时的定种结果是O. inaequilateralis,不保证完全正确。我拍摄的那一株(图4,5)的植株形态为低矮半匍匐灌木,茎节扁平且伸长,花橙色,花管近裸露。这种团扇通常和O. quitensis伴生,但两者形态差别很大。O. inaequilateralis的形态更接近O. pubescens,相比较而言,O. inaequilateralis的茎节面积更大,节间韧性更强。O. inaequilateralis这一名称来自于Berger,于1905年首次提出,Ritter在考察时将他新发现的团扇套用了这个名称,形态几乎完全一致,但花色是较浅一些的黄色。形态描述在New Cactus Lexicon (Illus. 495.04)中也有阐述,与我发现的这一株一致,除了花色。对于这些位于安地斯山谷的团扇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考察研究,以确定O. inaequilateralis这一名称是否真的适用于它们。640-2306

【▲图4,O. inaequilateralis PH640.01. 13-2732,拍摄于Rio Rupac,Ancash,海拔2340米】

640-2307

【▲图5,O. inaequilateralis PH640.01. 13-2732,拍摄于Rio Rupac,Ancash,海拔2340米】

Opuntia pubescens

这是一种小型团扇,在美洲广泛分布,据New Cactus Lexicon记载,O. pubescens在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巴拉圭和委内瑞拉均有分布,这种团扇节间连接比较脆弱,容易折断之后由无根茎节无性繁殖,这对该物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O. pubescens其名来自于1840年代的墨西哥,这一物种的一些秘鲁居群曾经被单独命名过:O. pestifer与O. pascoensis来自Britton and Rose;O. infesta来自Ritter。这些种加词比如“pubescens”(被短毛的)、“infesta”(骚扰的)可以大概体现它的一些形态特点。O. pubescens的植株形态低矮,容易形成灌丛,茎节圆柱或稍扁平,刺较短但锋利(如图6,7)。在走过这些植物时,衣服上会很容易沾上几个脱落下来的茎节,能够看出无性繁殖是其居群扩张的主要因素,偶尔会看到黄色的花朵和果实,以进行有性繁殖。我只观察过一次O. pubescens的果实,很小,红色,里面只有两三粒种子。

640-2308

【▲图6,O. pubescens PH736.02. 15-1718,拍摄于Puente Pasaje, Rio Apurimac,海拔1050米】

640-2310

【▲图7,O. pubescens PH736.02. 15-1719,拍摄于Puente Pasaje, Rio Apurimac,海拔1050米】

Opuntia quitensis

O. quitensis是团扇属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物种,如其种加词所示,这一物种的分布地包括了厄瓜多尔的Quito,但不止于此,秘鲁的Apurímac也有O. quitensis的分布。在秘鲁,我只找到了一株高约50厘米的植株,据记载其株高最高能到三米。茎节扁平,圆形或椭圆形,刺座分布较为密集。针刺发达,每个刺座最多着生五枚针刺,中刺最长约8厘米(如图8)。O. quitensis的花器结构非常独特:花很小,花被直径约2.5厘米,花瓣橙色,不会完全张开。花着生位置多变,有时在较老的茎节上也能着生花朵。据记载O. quitensis的花为单性花,但我在分布地没能大量观察其花器结构,我拍摄到的一朵花中没有看到柱头,所以推测是一朵雄花(如图9)。在团扇属的其它物种中,除此之外只有O. stenopetala是两性花,O. quitensis和O. stenopetala的分布地相距甚远,但花粉特征有相似之处。

640-2309

【▲图8,O. quitensis PH641.05,拍摄于Rio Maranon,Ancash,海拔1750米】

640-2310

【▲图9,O. quitensis PH641.05的花器结构,拍摄于Rio Maranon,Ancash,海拔1750米】

BRASILIOPUNTIA(叶团扇属)

单种属,广泛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和秘鲁。既然它是广泛分布的,就难免会产生各种异名,但时至今日这些异名已经被统一了。

Brasiliopuntia brasiliensis

据说B. brasiliensis是仙人掌科最高的物种,能长到20米以上的高度(如图10)。B. brasiliensis在秘鲁分布较少,知名度也不高,少有相关的考察或报道。我是在一处干燥的热带峡谷陡坡旁偶遇的这一物种,岩壁上岩石松散且覆盖有大量落叶,非常难以攀登,只得借助一些小乔木和灌木才到达坡顶。秘鲁的B. brasiliensis非常不显眼,植株顶部为枝叶组成的“树冠”,看上去与高大乔木无异,除了枝干上的针刺(如图11)。陡坡上有一些B. brasiliensis脱落茎节再生根的无性繁殖植株(如图12),株型稍微小一些,使我们能够仔细观察它的形态特征。B. brasiliensis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枝条生长形态:首先它长出圆筒形的枝干,老龄之后高度木质化,形成类似乔木的主干;其次生长出的叶状枝很薄,部分肉质。生长节律与落叶阔叶乔木相似,也有落叶的特性。这两种枝条上都生长有密集的刺座,但针刺较为稀疏。根据我的观察,叶状枝通常平展,水平方向延伸,且两侧表皮纹理稍有不同:上方表皮承受日晒较多,呈深绿色,下方表皮则是浅绿色。我认为B. brasiliensis的祖先是因仙人掌科普遍没有叶片结构,光合面积较小,所以演化出了形态近似叶片的叶状枝。

640-2311

【▲图10,生长于阔叶林中的陡坡上的成株B. brasiliensis PH779.01. 16-0552,拍摄于Yurinaki以西,Rio Perene,Junin,海拔730米】

640-2312

【▲图11,成株B. brasiliensis PH779.01. 16-0552的木质化茎部表面,注意它的刺座,拍摄于Yurinaki以西,Rio Perene,Junin,海拔730米】

640-2313

【▲图12,B. brasiliensis PH779.01. 16-0552的无性幼株,拍摄于Yurinaki以西,Rio Perene,Junin,海拔730米】

TUNILLA(刺冷司属)

刺冷司属由David Hunt与James Iliff建立,用以归纳一些小型的球节团扇,有时也被称为Airampo。大家对这一属的了解较少,尽管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属,刺冷司这个名字常被提及,但很多爱好者对它们的了解仅止于此。幸运的是,秘鲁的刺冷司属物种分布并不复杂,只有一个物种:Tunilla soehrensii。

Tunilla soehrensii

T. soehrensii最初被Britton和Rose称为Opuntia soehrensii,种加词为纪念德国植物学家Johannes Sohrens教授。模式标本由Rose博士和他的妻子在秘鲁南部Pampa de Arrieros地区采集。这些有关“模式标本”和“模式产地”的信息可能会让没有植物学学习经验的爱好者感到困惑,但这些信息对理解类群有重大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准确记载的位置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分布地以进行考察。对于T. soehrensii,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图13和图14是分布在Pampa de Arrieros地区和Canon del Colca地区的T. soehrensii,以及图3是纵切的花。T. soehrensii植株形态低矮蔓生,茎节密具针刺,扁平,平展。降水较少的季节茎节干瘪,甚至有少量植株脱水致死。一次充足的降水之后生长迅猛,会有新的茎节补充上来。

640-2314

【▲图13,T. soehrensii PH782.03,拍摄于Pampa de Arrieros南部,Arequipa,Peru,海拔3310米】

640-2316

【▲图14,T. soehrensii PH790.01,拍摄于Canon del Colca,Arequipa,Peru,海拔3790米】

640-2315

【▲图15,T. soehrensii PH790.01,纵切的花】

在秘鲁南部的Canon del Colca地区,T. soehrensii被广泛人工栽培(如图16-18)。比如在修砌院墙的时候会在墙头栽培T. soehrensii的茎节,几年之后就能形成刺篱。花被黄色,柱头浅绿色;雄蕊对振动敏感,如果有蜜蜂(或者手指)探入雄蕊,会触发花丝卷曲。

640-2317

【▲图16,栽培在墙头的T. soehrensii PH787.01,拍摄于Canon del Colca,Arequipa,Peru,海拔3440米】

640-2319

【▲图17,上面那一株T. soehrensii的花】

640-2318

【▲图18,上面那一株T. soehrensii的果实】

T. soehrensii最有趣的特性在于它们的果实和种子。我曾在Colca Canyon地区发现了一些它们的成熟果实,出于好奇我切开了其中一只(如图19)。果皮的肉质化程度不高,我可以感受到内部的种子由于受到压力将切口扩大并爆裂开来,释放出的种子的体积大概有闭合的成熟果实体积的两倍,可见果实内部的挤压力很强。成熟的种子表面覆盖有一层红色物质,接触手指之后手指会被染色而且很难去除。这一层红色素仅存在于种子表面,据文献记载,这种红色素曾用来给织物染色,不知道这种习俗是否保留至今。

640-2319

【▲图19,T. soehrensii PH788.01,成熟的果实及红色的种子,拍摄于Canon del Colca,Arequipa,Peru,海拔3440米】

我在秘鲁南部的Arequipa和Tacna的许多地方都发现有T. soehrensii的分布,更远的分布地可以延伸到智利北部。T. soehrensii是一种高海拔植物,适合海拔约为2900-3800米。

CYLINDROPUNTIA(圆柱掌属)

圆柱掌属起源于美国、墨西哥和加勒比海部分群岛。圆柱掌属植物并非起源于南美,但其中的一个物种已经依托人类活动广泛分布并且自然化了。圆柱掌属内约有30个物种,其主要特征是包裹针刺的一层纸质鞘,所以非常容易识别,轻拉纸质鞘可以把它摘下来。(注意:进行此操作时请佩戴手套)

Cylindropuntia tunicata

C. tunicata可能在前哥伦布时代由人类活动被引入南美洲,其具体原因或过程现在仍不得而知。C. tunicata虽然广泛分布,但没有大量分布,居群之间的距离通常较远。我在秘鲁和智利的考察过程中都发现过C. tunicata一些居群与前哥伦布时期的聚落位置重合,所以不能排除有目的的引种和栽培。lomas沿海地区是C. tunicata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块。今天这些地方没有人居住,但在过去这些地点是Atacama周围的绿洲,使人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并建设村落。我还曾在安地斯山谷的Río Apurímac看到过C. tunicata,居群位于内陆,距离海岸很远。海拔可能是影响分布地区的因素之一,目前发现的C. tunicata均位于海拔2600米以下(如图20、21)。

640-2320

【▲图20,C. tunicata PH586.02,生长在Inca遗址,拍摄于Lomas de Atiquipa,Arequipa,Peru,海拔1280米】

640-2320

【▲图21,C. tunicata PH738.04,拍摄于Puente Pasaje,Rio Apurimac,Cusco,Peru,海拔1150米】

C. tunicata的株型多为低矮灌木,茎节上着生密刺,我从未在C. tunicata的秘鲁或智利居群中观察到它们的花或者果实,推测在这里它们高度依赖无性繁殖。节间韧性较差,茎节容易脱落,可以粘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或行人的衣服上,靠无性繁殖扩展居群。


TBC--?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