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Eutopia,作者:杨区区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VELVET LEAF ANTHURIUMS IN NATURE & CULTIVATION
cyclanthaceae@gmail.com
原作:exotica-esoterica
摄影:R. Parsons;F. Muller;A. Dearden;
翻译:杨区区
2019年3月20日
Alismatales 泽泻目
└ Araceae 天南星科
└ Pothoideae 石柑亚科
└ Anthurium 花烛属
帝王花烛
Anthurium regale
这是一种大型的地生型花烛,秘鲁特有物种,生境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常见的地区型来自Tarapoto、Moyobamba地区以及亚马逊河上游的San Martin地区。
帝王花烛的成株叶片长度能达到1.2米以上,状态良好的成年帝王花烛非常华丽,有“单叶奇迹(one leaf wonders)”之称。但为它塑造良好的环境并不容易,有很多爱好者称其基本不可能在热带以外的环境生存。根据我的栽培经验,帝王花烛需要日间温暖、夜间凉爽,并且栽培基质和盆器需要排水性良好。帝王花烛的叶片背面白色,叶片心形,基部深裂,成株叶柄粗壮,呈圆柱状。
很久之前我曾在南佛罗里达进行过一些帝王花烛的杂交,但是总体比较随意,亲本的特征也并不明显。近年来,我开始认真考虑杂交结果的表现,并且总结出一些高效率的亲本,比如A. crystallinum 水晶花烛。
【▲上图是来自Moyobamba的帝王花烛早期种质(Martín Region, Perú),拍摄此照片的时候它已经在加州等人工栽培环境下生长了20年以上】
【▲一株三年株龄的帝王花柱新叶,其亲本之一是一株2000年左右的原始特选个体】
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始种质进入园艺视野和范畴,帝王花烛在杂交中也展示了株系形态的多样性,其多样性之高,甚至让人怀疑帝王花烛是否还能分出一些下属类群。帝王花烛的叶色普遍偏绿,叶脉以浅色为主,但来自San Martín的地区型除外。另外,一些安地斯地区型的帝王花烛的叶脉之间会有浅色的点状斑纹(如下图),以及一些来自分布地北部和西部的地区型近年来也有些新发现,对于观赏园艺来说同样不失为一件美事。
【▲安地斯地区型帝王花烛,叶脉的边缘稍显“不甚清晰”】
【▼▼下方两张图是我在2008年末做的一批帝王花烛和A.dressleri 的杂交】
【▲一群栽培在危地马拉的两年苗】
【▲株系“Red Velvet(红丝绒)™”的新叶表现,但很遗憾这样的叶片颜色在植物上不能维持,仅可见于刚刚抽生的叶片。帝王花烛X A. dressleri 出产颇丰,除此之外,前文介绍过的“Voodoo Child(巫毒童子)™”也来自此杂交系】
Anthurium leuconeurum
这一物种最早进入植物学的视野是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最初的描述由Lemaire完成,他从一份比利时的栽培植物收藏中详细描述了它,被描述的植物个体据报道是自然历史收藏家Auguste Ghiesbrecht于1830-1840年间获得的。但Ghiesbrecht先生并没有给这次描述准备什么模式标本,所以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标本都是在欧洲用栽培植物制成的,均在19世纪晚期以后。Ghiesbrecht的收藏并没有标注分布地,但考虑到他的花烛类收藏有很多来自墨西哥东南部和危地马拉西部,所以最早的A. leuconeurum 大抵也来自于此,虽然并不精确,但也算是界定了范围。
A. leuconeurum 是一个株型紧凑的地生或石生物种,可以生长在石灰岩表面,分布地在Chiapan高原北部和东部,以及墨西哥中低海拔云雾林中间断出现,并沿国境线延伸至危地马拉西部。A. leuconeurum 在分布地常与A. lezamae 伴生,并且与A. lezamae 和A. berriozabalense 均有较为广泛的野外杂交。曾经有观点认为A. leuconeurum 和A. clarinervium 明脉花烛也有自然杂交,这一观点仅从部分形态特征出发,在分布地的一致性和关键特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真正的A. leuconeurum 在过去几十年的园艺发展中都相当罕见,据报道这一物种在1935年之后就长期没有被纳入植物园之类的公共收藏(Croat 1983),就算是现在,Chiapan和危地马拉的地区型A. leuconeurum 的繁殖量,不论是有性繁殖,还是营养繁殖,数量都不是很多。状态良好的A. leuconeurum 能够表现绒叶类质感,同时其成株的叶脉、叶形和颜色特征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这也和它们的自然杂交有关。
【▲一株实生繁殖的Chiapan地区型A. leuconeurum,栽培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神秘的物种可能是最美丽优雅的中美洲北部天南星了】
A. leuconeurum 的苗期栽培难度较高,总体抗性较弱,尤其对高温敏感,环境不适宜时表现容易发生倒退。但是进入成熟期之后就与通常花烛无异了。另外请注意,如前文所述A. leuconeurum 的栽培和繁殖数量都非常稀少,但其杂交个体,无论园艺杂交还是野外杂交,尤其和明脉花烛的杂交,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希望各位爱好者在购买之前做好分辨。
【▲墨西哥Chiapan地区型A. leuconeurum 的新叶】
【▲该株最近被描述为危地马拉地区型新种A. archilae。此二株A. leuconeurum 都不来自最初的种质.。摄影:F. Muller】
盾叶花烛
Anthurium forgetii
地生、石生或附生,分布于哥伦比亚西部到厄瓜多尔东北部(Carchí省)的低海拔地区。盾叶花烛在佛罗里达有非常悠久的杂交育种历史,大家请注意从叶片形状加以分辨。
盾叶花烛有一些居群间的形态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叶片形态是比较相似的。顾名思义,叶片形状是近圆的盾形,长度约20英寸(50㎝),叶柄长度大于叶片长度。开花时有类似松香的味道。盾叶花烛能够通过杂交途径产生红色新叶的子代,但盾叶花烛的杂交子代会有一定比例的生殖障碍。
盾叶花烛的幼苗叶片形态并非全缘,在苗期叶柄上方仍有一条深裂,换言之维持心形叶片,直到叶片长度超过5英寸(13㎝)。据我所知在一些苗圃的出售广告中会标注诸如“银色叶脉纹”之类的宣传语,不过这些都是植物的正常表现,被稍微夸张了一些而已——就像很多其它类型的观叶植物一样,它们的苗期和大成株的表现差异巨大。
【▲低海拔热带雨林中的一棵地生盾叶花烛,拍摄于哥伦比亚Antioquia地区。摄影:A. Dearden】
【▲本文作者在2004年左右在危地马拉繁殖了两株圆叶型盾叶花烛,之后再加州栽培,上图是它们在2019年的样子】
【▲上图是一棵大型原始个体,种质来自Marie Selby植物园,2000年。我将此株与一棵来自Dewey Fisk的厄瓜多尔种质在危地马拉进行杂交,得到了很多F1代盾叶花烛杂交个体,其中有一些在2000年代后期被出口到美国。上图个体在2020年拍照的时候叶片长度已经达到了1.25米以上】
【▲一株生长在加利福尼亚的盾叶花烛,其新叶呈现红棕色,是这一物种的主要特征,也可以用来鉴定杂交个体的亲本成分】
哥伦比亚花烛
Anthurium queremalense (ined.)
一种地生型大型花烛,分布地仅局限于哥伦比亚西部Valle del Cauca省的中低海拔云雾林中。哥伦比亚花烛花序较短,且着生于叶腋——这是将其与A. marmoratum 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形态差异。
哥伦比亚花烛总体栽培难度较低,需要温暖的日间和凉爽的夜间环境,湿度要求也比较高。另外它的生长需要很大的空间,不论生长还是展示均是如此,成株的哥伦比亚花烛在所有的绒叶型花烛中也算是相当壮观的类型。
【▲一株成年的Anthurium queremalense (ined.) 哥伦比亚花烛,地生,拍摄于哥伦比亚Valle del Cauca省。摄影:F. Muller】
【▲一株栽培在旧金山的实生哥伦比亚花烛的幼叶】
【▲Dylan Hannon在亨廷顿植物园(Huntington Botanical Garden)栽培的成株哥伦比亚花烛的叶片】
金属花烛
Anthurium metallicum
早在二零零几年的时候,互联网上就在流传一批来自巴拿马Cerro Punta的私人收藏植物的图册,其中的一些天南星引起了当时热植爱好者的强烈关注,虽然当时并没有进行精确的定种,但现在看来该图集包含了本段落的主角:A. metallicum 金属花烛。
金属花烛最早于1860年被Jean Linden描述,但所提供的信息甚少,就算是现在它也依然被笼罩在神秘之中。根据一份较新的修订(Jácome & Croat 2005),金属花烛仅分布于哥伦比亚中西部高海拔云雾林环境中,半附生,叶脉明显,苞片深粉色至深红色,花序轴绿色。不过请大家注意,上面这些描述与一些巴拿马标本并不匹配,与Jean Linden的1860年版描述也有出入。
金属花烛的主要特征是其叶片颜色与尺寸,其亲缘关系与A. marmoratum 相近,叶片长度可达到5英尺(约1.55米)。金属花烛和上一段介绍的哥伦比亚花烛类似,其叶脉纹路会随着株龄累积变得更加复杂。据我观察,哥伦比亚西部和厄瓜多尔北部的一些苗圃将一些形态相似的花烛以金属花烛的名义出售,不要忘记金属花烛的生境是高海拔云雾林,一般的爱好者甚至苗圃都很难为其营造理想环境。
【▲一株五年生的金属花烛,种质来自哥伦比亚海拔约8800英尺(约2700米)的高山云雾林。Peter Rockstroh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养功:图上这株金属花烛栽培在他波哥大的家中,从叶脉分布来看,这应该和我在危地马拉栽培的是同一种花烛。摄影:P. Rockstroh】
【▲金属花烛的花序形态,图上个体为哥伦比亚的Cundinamarca地区型,参考了Jácome & Croat (2005) 的重新描述。这种地区型的叶片长度可达到4.5英尺(约1.35米),其鲜红色的苞片暗示了金属花烛与A. sanguineum 的亲缘关系。摄影:Peter Rockstroh,拍摄于波哥大】
【▲哥伦比亚中部,海拔约6500英尺(约2000米)的云雾林生境中。图片来自Gary Yong Gee】
Anthurium cirinoi
对这种花烛最早的描述是来自一株栽培型个体,种质来源于哥伦比亚Chocó低海拔热带雨林。这种花烛的叶脉和叶片质感差异很大,又和花烛属的其它物种如A.waterburyanum (ined.)、宽叶型A. marmoratum 等的形态非常接近,再加上北美地区A. cirinoi 的栽培数量非常稀少,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导致几乎不能判定这些打着A.cirinoi 名号出售的植物对不对版(Croat description (2010) no. 71719;Cirino 90-020)。和哥伦比亚花烛的情况类似,在营养器官形态难以进行分辨的时候,花器结构就是将其与A. marmoratum 区分开来的重要凭证。一些来自夏威夷的花烛曾经被误认为是A. cirinoi,其实际杂交式可能是水晶花烛 x A. warocqueanum。
【▲生境中的成株Anthurium sp. aff. cirinoi,叶片形状偏圆,分布于哥伦比亚Chocó省低海拔堤岸地带。摄影:F. Muller】
Anthurium villenaorum (ined.)
一种附生型花烛,仅分布于秘鲁中部低海拔地区的特有种。种植难度不高,在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的热植爱好者中广泛种植,但在其它地方还不常见。叶柄横截面呈锐角三角形,叶面轻微绒毛质感。营养器官形态特征非常像秘鲁的一个地生型花烛A. pulcachense(目前被分在Cardiolonchium组),叶片长度约30英寸(约75㎝)。此二种花烛(A. villenaorum、A. pulcachense )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在整个花烛属中都非常独特,在之后的修订中很有可能将它们单独划分一个组。之前市面上流通的A. villenaorum 一般是无性繁殖个体,在2017年之后,北美也会见到一些实生个体供出售。
A. villenaorum 确实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罕见花烛,在我最早拿到无性苗的时候,还觉得有些平庸,但是带大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了它独特的魅力。最初我有两棵A. villenaorum,也用它们尝试了一些实生,它们在苗期比较适应荫蔽环境。
【▲Anthurium villenaorum (sp. ined.)抽生新叶,该株生长于加利福尼亚,在新叶上已经能看到浅色的叶脉纹路延伸】
近年来我尝试使用A. villenaorum 作为父本与Pachyneurium组的花烛进行杂交,成效不错,而且据我所知,就职于NSE热带植物(NSE Tropicals)的Enid Offolter也将其与一个安地斯南部的Cardiolonchium组物种进行了杂交。从这两个杂交系的子代表现来看,虽然叶形、颜色、叶柄形态等特征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但这也是我们预期之内的正常结果。此前曾有爱好者主张,A. villenaorum 的复杂亲缘关系可能会对杂交子代产生些有趣的影响,但以目前的杂交表现来看,还无需对此抱有期待。从杂交系的子代表现来看,叶脉纹路相关的点纹、细密网状纹路的子代保持性更好,应当是一个显性特征。
【▲成株A. villenaorum 的叶片形态,图片来自作者】
【▲2019年初进行的杂交尝试,父本是A. villenaorum,母本是Pachyneurium组的花烛,目前幼苗的株龄还小,不太能确定其成株之后的表现。一些成年之后纹路和绒叶特征都相当明显的A. villenaorum 互相杂交子代在幼苗期与之类似,呈现低对比度的网状纹路。这两株的网纹表现水平实际上是有所增强的,而且此两株还有绒叶特征的较强引发,导致其纹路的幼年发展会有所不同】
北美的亨廷顿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和亚特兰大植物园都有状态极佳的A. villenaorum 标本株;法国里昂植物园和德国波恩植物园也有个体差异明显的A. villenaorum 植物展品。
【▲接近全尺寸的A. villenaorum 成株叶片,长约24英寸(约60㎝),种质来源是原始个体的无性繁殖子代,购自Karol Villena,栽培于加利福尼亚,图片来自作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