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多肉植物龙舌兰
,作者:晓龙
那是16年12月发生的事了,地点位于广东省粤北山区,12月山区的天气比现在稍微再冷上那么一些,早晚十度左右,白天出太阳的时候能有二十几度,原计划一家三口去南雄市帽子峰林场看银杏,南雄的银杏在周边还是比较有名的,每到这个银杏落叶的季节,银杏林区遍地都是金黄色的落叶,但我更想去探寻旅途中道路两旁哪生长了很多野生龙舌兰的栖息地。
我得知那里生长着许多野龙的事得追溯到再早几年之前,一次有个南雄的同学结婚,坐大巴车去参加他的婚礼途中经过了那段路,我发现路边生长着很多野生的龙舌兰,随着对龙舌兰越发的热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再去那个地方走一趟,去它们生长的地方考察一下,看下土质是什么结构的以及周边的环境。
准备好各种出行所需的物品后,在一个周末的上午,出发,一路向北。
根据几年前的记忆,那片区域是在一条国道旁,开了一段高速路以后转入国道,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发现周边的环境似乎和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记忆中道路旁的山坡上,那一片片生长在松树林下的龙舌兰怎么也找不到了,或许是以前坐大巴车视野更高的缘故,又或者环境真的发生了些变化。
又行驶了几公里后,终于在道路的两旁陆陆续续的发现了一些龙舌兰的踪迹,在道路右边发现一处较多龙舌兰集中的土坡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冲下车查看。
它们大部分生长在道路两旁的红色的土坡上,分布面积大概是方圆几公里,仔细看了一下土壤,大多部分土壤是些颗粒状的风化岩,我觉得这些龙舌兰的身份应该是Agave americana ssp. americana, 美洲龙舌兰,1753年被Linné 首次发表描述,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龙舌兰,关于它原产地的描述是“世界各地”,国内许多爱好者称它们为“大青龙”,确实以它的体型能配得上这个名字,距资料记载它们叶展直径最大可达3.7米。
在土坡的右边是一些被龙舌兰包围着的田地,一些田地看似已经荒废了一段时间,一些则重新犁过了,不知道以前种的是不是水稻。
道路左侧是一片地势较低的田地,田地周边同样也分布了许多大青龙。
继续往前开,遇到了一株开花后耗尽能量枯萎死去的大青龙。
地面上散落了很多种夹,随意掰开几个来看,发现都是没有授粉成功的“白子”,这种白色的种子是没办法正常发芽的,又掰了几个种夹,里面依然都是“白子”就没继续掰了,我猜其它种夹很可能也没成功授粉。
开花后枯萎的母株,桩子底部长出了两个小芽,不知道它们有没有机会在很多年以后再次开花。
离开那片大青龙的栖息地后就继续前往帽子峰林场,沿途不时能遇到一些金黄色的银杏。
经过一段非常崎岖的山路后总算抵达了帽子峰林场,准备买票时工作人员善意的提醒我们,今年的银杏落叶比较早,现在入园已经没什么好景色观看了,建议我们下次早点来,也罢,反正我觉得大青龙比银杏更好看,回途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看龙和做些更重要的事,离开帽子峰林场后在南雄市区吃了点东西就准备回去了。
回途的时候在道路的右边遇到了一座“龙山”,一座基本上都被大青龙占领完的小山丘,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发现了这座山后我兴奋的像个孩子一样往山上飞奔而去。
找到一株比较大的龙仔细查看,目测直径有两米多,虽然它们被称为大青龙,但叶片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粉,用力搓几下能被搓掉。
这片区域的大青龙不知是否一直就在这土生土长,还是人工引进种植后逸为野生的?
早期在纺织材料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龙舌兰叶片制成的纤维还是有很广阔的市场,但随着现代工艺的改进及成本降低,龙舌兰纤维就被市场淘汰了,据说以前沿海地区的渔船大多使用含有龙舌兰纤维制作的绳子。
说到沿海地区,让我想起了16年国庆期间去汕头南澳岛游玩的时候在海岛上也看到了不少大青龙,不知道海岛上的大青龙和山区里的大青龙之前有没有什么关系?是否都是早年为了提取纤维而引进种植的?这些都无从考究,说不定有些龙的年龄都比我大多了。
在南澳岛的沿海道路旁、山上也生长着许多大青龙。
最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采集些土壤回去,大青龙能在这片区域生长得这么好,这些土壤肯定有些独特的地方,采些回去给我家的龙用,哈哈。
这些风化岩采集起来非常方便,被大自然分成了多种规格,靠坡上的比较小粒些,而坡下的则大粒些,不一会就装了好几袋。
满载而归。
评论(0)